南美洲(自由)行 – 秘魯提提喀喀湖上的漂浮島 (Floating Island @ Lake Titicaca)

看了好幾天的山川古跡和廢墟, 下一站我們換換口味,要來看看風光明媚的提提喀喀湖(Lake Titicaca)。 不過嘛那將是我們第二天的行程。 坐了一整天的長途巴士抵達普諾(Puno)后, 其實我們最想做的就是洗個澡然後去找東西吃。 我們在普諾的酒店還挺不錯的, 就在提提喀喀湖的旁邊,而且裝潢和布置也很漂亮。 所以我們決定就在酒店裡頭的餐館解決我們的晚餐。 (其實是懶得出去,哈哈。) 然後好好的休息一晚,為接下來第二天一整天的行程養精蓄銳。 當天的晚餐還挺豐富的,我們共點了披薩、牛肉飯、雞肉飯, 一碗類似米粉湯的東西和酸橘汁腌鱼(Ceviche)。 Ceviche是一道當地美食,通常作為開胃菜。 做法是將生魚片用酸橙汁或柠檬汁腌泡、調味,再加點橄欖油、鹽或其他香料。 也許是地處湖邊吧,覺得這Ceviche的魚肉鮮甜美味, 加上酸酸的醬汁,開胃又好吃。 第二天一早導遊到酒店來接我們前往碼頭。 同船的人共有十多位,不過每一小團的人都有一位導遊帶領, 而我們的導遊就只需照顧我們三個,負責為我們沿途解說。 提提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將它稱之為“圣湖”。 它也世界上最高且可讓大船通航的淡水湖; 位處玻利維亞和秘魯之間,而且湖裡頭的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島嶼。 而我們第一個景點就是乌鲁斯浮岛(Floating Island – Uros)。 浮島是用一種叫Totora“拖拖拉”(類似蘆葦)的水上植物所建的人造島嶼。 製作過程是將一根根柱子打入含有“拖拖拉”根部的厚厚土塊裡, 接著把許多的土塊用繩子綁起來。然後在這些土塊上鋪上一層層拖拖拉; 最後再把他們草房建在上頭,就形成一個小島啦。 由於那些拖拖拉會乾枯毀壞,所以他們每十五天左右就得換一次。 還好那些植物滿湖都是,也不怕來源短缺。 聽當地的居民說,這些拖拖拉除了用來鋪在土塊上外, 植物的根部還可以用來退燒,甚至拿來吃,用途非常的廣泛。 還有一點就是忘了說,那就是在這些漂浮到的四周都會放下重重的錨, 要不然那天刮大風下大雨的話,整個島會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 遊客到島上來除了可以參觀他們的村落, 看看風土民情和買些手工藝品外, 還可以選擇去坐他們用拖拖拉特製的船隻遊船河。 我們沒有去坐船,而是選擇在島上到處走走和拍照。 我覺得這些島民的生活還蠻清苦的, 主要就是靠養魚,做點手工藝品,還有就是遊客的光顧來養家糊口。 不過他們都很友善和有点害羞,就靜靜微笑的坐在他們的物品前, 任由我們隨便翻看,即不會強力推銷他們的產品, 而就算我們看了沒買也不會露出不愉快的表情。 世世代代的居住在這裡的乌鲁斯人, 沒有現代化的設備,也沒有富裕的生活,卻活得悠然自得。 參觀了這裡,讓我有些些感觸。 生活啊原來真的可以那麼簡單而美好。 不過如果換成是我,能够活得向他们一样嗎? • 南美洲(自由)行 South America…

南美洲(自由)行 – 秘魯馬拉斯鹽田 (Maras Salt Mines)

離開馬丘比丘后,我們乘搭傍晚的火車回到Ollantaytambo, 並在那過一夜,第二天才再繼續我們的行程。          在這裡要介紹一下我們在Ollantaytambo的住宿El Albergue; 它是我們在整個秘魯行程中最喜歡的一個。 地點非常好,就在火車站裡頭, 一下火車就看到來迎接我們的酒店工作人員,接著走不到兩分鐘就到酒店了。 不過累了一天的我們也沒心思去注意酒店的環境和擺設, 隨便在酒店的餐廳裡吃了晚餐就去休息了。 第二天起床后,到樓下的餐廳去享用早餐時才驚喜的發現, 這酒店的佈置和裝潢都非常的漂亮。 除了有個種滿了植物的美麗花園外, 酒店內的小擺設,牆上的畫,甚至吊燈都很有味道。 噢,差點忘了說,在這裡我還吃了生平第一頓駝羊扒(alpaca steak), 而馬少點了的則是駝羊漢堡(alpaca burger)。 吃了一口后我們都覺得那醬汁和配料都不錯,不過駝羊肉卻超硬的! 我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給吃完。 還有還有,這里也是我們整個南美中行程中唯一有提供食水的一間酒店。 雖然就只有那小小的一瓶,不過已經讓我們很意外了。 (平時的食水都得到外頭的商店去買。) 說完了酒店,繼續我們的行程。 這是我們在秘魯的第四天。 當天的團員就我們三個,加上導遊和司機共一行五人。 主要的景點呢只有兩個,所以時間上非常充裕,是最輕鬆的一天。 而且導遊很隨和人超好,解說詳細得來有不會太羅嗦,很合我們的脾胃。 在秘魯所有的導遊中,我們最喜歡的就是他。 Maras鹽田是我們當天的第一個景點。 那裡的地下水由於流經山中的礦鹽區,所以含有很高的鹽份。 聰明的當地人就沿著山谷地勢開發鹽田,并鑿了許多小渠將地下水引到裡頭。 當水份蒸發后,剩下的就是白色的粗鹽啦。 遠遠看,這些白色的小鹽田,一格格的佈滿了整個山谷,很壯觀。 走近時,則有點像殘留在地上的雪,白皚皚的,讓人忍不住想用手摸一摸。 其實那鹽還挺粗的啦,不像雪那樣細柔。 參觀完了鹽田,我們到售賣紀念品的小鋪子一看, 才發現哪裡售賣的鹽種類繁多;有些是食用鹽,有的用來洗澡。 而食用鹽又分粗鹽、細鹽;普通的和加了不同香草的;pattern 多過badminton。 經工作人員介紹,我們才知道這些不同種類的鹽,適合用來烹調不同的食物。 我們就這樣每樣買了一點回來,結果大包小包的。 過海關時我還挺擔心的,那些海關人員會不會以為是白粉啊? (待續)。。。。。。 • 南美洲(自由)行 South America Free & Easy • 1. 巴西的聖保羅…

南美洲(自由)行 – 秘魯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

自從中學時看了三毛的中南美洲遊記后, 玻利維亞和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就一直是我很想去的地方。 後來在某部紀錄片裡頭看了有關馬丘比丘的介紹后,就更堅定了我的這個信念。 其實到底有什麽那麼吸引我,我也說不出來,但就是想去就對了。 這次南美洲之行算是讓我實現了這個小小的夢想。 在印加帝國滅亡后,由於位處高山叢林之中, 一直沒被西班牙人發現,也因此讓它躲過了戰火的摧殘和洗禮。 直1911年被美國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無意中發現后,才廣為人知。 爲什麽會在高山上建這麼一座城市?到底有什麽用途? 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有資料說是那是贵族的修养场所, 有的說是用來贍養婦女以供男人之需。 導遊則說這里是一個類似古印加的天文與祭祀學堂。 據考古學家研究,整座城市可分為神圣区、通俗区和祭司贵族区。 裡頭有完好的水利系統,花園,宮殿和神殿。 而城市是由許多石頭所建城,當中不用粘合劑,靠的是精确的切割和堆砌。 那鬼斧神工的建造手法,放在現在也是一件非常的不可思議的事。 至於建築所用的那些石頭由那裡運來,更是一個謎。 裡頭許多建築的位置都跟天文曆算有關,像著名的拴日石和三窗之屋等。 三窗之屋又稱為三窗神廟,據說不同的季節, 陽光會由不同的窗戶射入,非常神奇。 還有一點更神奇的就是,據說從入口處那看過去, 马丘比丘城市背后的山所形成的轮廓,很像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 而華納比丘(Wayna Picchu 或寫做 Huayna Picchu)剛好就是那鼻子的部份。 當我將照片逆時針轉了九十度后,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像。 有關馬丘比丘的資料實在太多了,看不盡也寫不完,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很懶。:P 所以有關馬丘比丘的介紹就到此為止。 下面還是寫寫我們這次的行程好了。 其實在抵達馬丘比丘前,心裡還挺七上八下的。 一下怕爬到一半體力不支,一下又怕高山癥發作, 更擔心天不作美來場大雨,那就完了。 還好我們大清早(七點左右)抵達時,天氣非常好。 而且由於我們是坐最早班的巴士上山,人潮也較少。 拍照嘛不用排隊,還可以細細欣賞整座城市寧靜的一面。 當天的我們的團就只有我們三個和導遊,一行四人。 而要看的景點就只有這裡,所以時間上非常充足。 看完了廢墟的各個景點后,是我們自由活動的時間。 導遊建議我們去爬華納比丘(Wayna Picchu)和Intipunku(太陽門), 從高山上俯瞰整個馬丘比丘城市。 據他說,一般遊客慢慢爬的話,華納比丘約四十分鐘就能爬到山頂了. 而Intipunku(太陽門)這段路則要一個小時半左右。 結果?我們倆爬了一小半才爬上華納比丘。 那的臺階非常陡峭;有的石階很寬,有的比我的脚板還小。 而且有的地方連繩索都沒有,得慢慢的爬,有事害得手腳並用, 加上那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度,我覺得還蠻驚險的。 在攀上山峰前,我一直以為山頂上面會有一個很大的平臺, 可以讓我們拍照或俯瞰整個馬丘比丘。 但當等我們好不容易爬到山頂時, 才發現上面可以立足的地方很少,而且也非常的小, 大家都是拍了幾張照片,稍微休息一下就得離開了,…

南美洲(自由)行 – 秘魯庫斯科城 II (Cusco)

參觀完了教堂和太陽神殿, 我們下一站是Sacsayhuamán (又寫做Saksaq Waman)。 這個Sacsayhuamán中文翻做萨克塞华曼或薩克薩瓦曼。 當地人的發音聽起來則有點像sexywoman。(這樣是不是比較容易記咧? :P) 這裡原是當年印加帝國的軍事基地。 花了約八十年修建,共經歷了三代君主才完成。 整個基地由許多巨大的石塊,石塊間緊密相接,做的非常精細。 可惜西班牙人佔領后,這裡慘遭到破壞, 許多的石塊被運到其他地方去當成建築材料。 現在所看到的,還不到當年的四分之一,但是已經夠讓人震撼了。 據說當年印加王把库斯科想像成一直美洲豹, 而薩克薩瓦曼就是美洲豹頭部,這裡底部Z字型的圍牆則是它的牙齒。 離開薩克薩瓦曼,我們來到普卡普卡拉(Pukapukara)塔姆博馬柴(Tambomachay)。 塔姆博馬柴當年是一座祭祀泉。 至今仍有些泉水在流著,有的則早已乾枯了。 圖中的泉水品字型的由三個管道流出,雖然不大,卻挺清澈的。 泉水對面像崗哨的就是普卡普卡拉, 它則是印加古道的停留站,讓走累的人可以歇歇腳。 今天的最後一站則是肯科(Q’enqo)。 肯科裡頭像個小迷宮,道路曲曲折折的,又窄又小。 但它其實是一個祭壇,底層進行祭祀的地方有個石臺, 據說當晚上舉行祭祀時,月光剛好會從石縫中透進來照到石臺上哦。 參觀完了肯科,我們結束了我們在库斯科第一天的半日遊。 回程中,也許是累了一天,加上這城市的海拔高度, 雖然早上吃過了高山癥的藥,喝了幾杯古柯茶。 不過我還是有點頭疼,頭暈加上呼吸困難。 所以連晚餐都無法出去吃,只好請馬少他們打包回來。 在库斯科第二天,我們加入了另一個旅行團。 而當天主要的行程是著名的聖谷(The Sacred Valley)。 第一站是當地的一個小市集。 我們沒買什麽東西,就隨意逛逛然後到處拍照。 我喜歡當地人的傳統服飾,顏色鮮豔好看,看了就忍不住想拍。 (不過很多時候和他們拍照是要給錢的, 尤其是那些穿得很好看然後手抱只羊驼。) 離開小市集后,我們來到了一座印加古城皮薩克(Pisaq)。 這裡除了有印加梯田和遺址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市集。 這裡所販賣的東西很多,尤其是羊驼毛的製成品,像衣服圍巾之類的。 買的時候要小心,純羊驼毛所製成的衣物價錢是很貴的, 很多時候在市集的貨品都混合了人造纖維,所以價錢較便宜。 我們沒買羊驼毛的衣物,因為實在沒什麼機會穿。 不過走著走著看到了一個賣畫的小攤子, 那裡的畫我們還蠻喜歡的,所以就買了一幅。 在秘魯的市集買東西是可以殺價的, 我不擅長這點,不過友人倒是殺得不亦樂乎, 所以都是我們買,他負責幫我們殺價。 當天最終的目的地是Ollantaytambo。 Ollantaytambo是另一處印加古城;至今也仍然有許多當地人在此生活。 當初在庫斯科陷后,印加軍隊曾退守於此和西班牙對峙。 雖然因占了地利而曾大敗西班牙,不過最後依然逃不過滅國的命運。 這裡的遺址還挺完整的,不過梯階很高。…